道德颠覆的意义作文2000字 - 话题作文•励志类作文•关于道德的作文

首页 | 初中作文 | 话题作文 | 高中作文 | 小学作文 | 作文素材 | 写作指导 | 单元作文 | 英语作文 | 演讲稿作文
植物类作文 励志类作文 节日类作文 情感类作文 自然类作文 热点类作文 事件类作文 话题类作文 人物类作文 动物类作文 寒假作文
关于梦想的作文 关于珍惜的作文 关于自信的作文 关于青春的作文 关于诚信的作文 关于微笑的作文 关于幸福的作文 关于独立的作文 关于奉献的作文 关于美德的作文 关于细节的作文 关于责任的作文 关于生命的作文 关于道德的作文 关于机会的作文 关于态度的作文 关于启示的作文 关于努力的作文 关于目标的作文 关于命运的作文 关于奋斗的作文 关于成熟的作文 关于成功的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 关于希望的作文 关于珍爱生命的作文 关于心胸宽广的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 关于理想的作文 关于生存的作文 关于思考的作文 关于挫折的作文 关于收获的作文 关于信心的作文 关于包容的作文 关于宽容的作文 关于放弃的作文 关于心愿的作文 关于忍耐的作文 关于苦恼的作文 关于学习的作文 关于和谐的作文 关于团结的作文 关于真情的作文 关于勤奋的作文 关于渴望的作文 关于敬佩的作文 关于修养的作文 关于期盼的作文 关于改变的作文 关于期待的作文 关于勇气的作文 关于信任的作文 关于信念的作文 关于追求的作文 关于反思的作文 关于尊重的作文 关于尝试的作文 关于心灵美的作文 关于感恩老师的作文 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 关于珍惜时间的作文

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下午 9:51

字体变小ㄧ 字体变大✛

道德颠覆的意义

作文2000字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有人把《西厢记》和《红楼梦》评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赵景深:《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第六才子书?读西厢记法》);明初的贾仲明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部《西厢记》,竟能得到人们这样的赞叹,我想其中的关键在于主人公对于传统价值和道德的颠覆及叛逆。这种颠覆和叛逆,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历史发展使然,也是人性发展的结晶。

  特殊的社会氛围形成独特的气质与心态,艺术家把自己全部的感情——痛苦、压抑、悲哀、激愤和希冀都汇入和消融在艺术的想象和幻觉中。王实甫的真实意图是明显的,他肯定男女的情欲和爱情,他的表达是隐晦的,放在距元代几百年的唐代,有点以古喻今的味道。在爱情和追求的背面,作品所展示的寓意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有限性。作者在他的叙述中完成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转换诉求,使作品充满活力地将历史和现实贯穿并加以表现,流传至今。无论在共时层面上还是在历时层面上,作品都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是无距离。历史与现实就相当于镜子的里外之间,当历史在现实中重演,或者,把现实放回到历史中加以折射,谁又能因为时空的差别把它们明辨得黑是黑白是白呢?现实视角与历史视角常常可以在某个共同的母题中叠合在一起,或找到自己的一种类似于梦诠释,相得益彰。

  从元稹的《莺莺传》开始,到董西厢、王西厢,崔莺莺在性格上基本是不变的,都是叛逆的,唯一改变的是她的命运。关键就在张生。张生从一个负心、虚伪的文人一变而成为痴情的“志诚种”。这种转变是有进步意义的,当然更有读者的接受趋向和作者的取舍。抛开陷入相思中的癫狂,作者赋予张生几近完美的男性气质:才华横溢、俊美多情、风流倜傥、柔情豪气兼备。他的出场,就是如此:第一本第一折,张生自我介绍后,表达自己大志未遂的惆怅:“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接着唱一曲[油葫芦],抒发了他何其雄伟的气魄和抱负:“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张生的怀才不遇和自我欣赏,实际上充满了孤芳自赏的意味。而这种自赏、自信乃至轻狂,却显得“傻”而不那么世故,甚至可爱。这也是张生得到崔莺莺爱慕的缘由,为他抛弃一切,无所顾及也是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的,甚至于符合了多数古代女性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形象。李渔说:“整个西厢只为张君瑞一人。”

  在那个社会,男性在政治上、社会上、家庭中,都是绝对的统治者。男性有各方面的自由,在婚姻问题上、爱情问题上。性生活上都是如此。张生遇到的阻力较小,不过这种阻力来自老夫人,她是根本不准莺莺和其他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触的。莺莺对张生既然“临去秋波那一转”,从她的身份、处境来说,已经尽可能地作出了暗示:她对张生颇有好感。以后产生的一些波折,则是因为张生太性急太鲁莽;因为张生对《明月三五夜》这首诗的破解不够标准,因此出现过尴尬的局面使张生一度处境非常狼狈。如此而已。而莺莺这方面,情况要复杂得多。她早已经被父母许配给了表哥郑恒,已经没有资格再考虑其他男性了。而在老夫人那里,她知道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她在初见张生时,“临去秋波那一转”,已经够勇敢了。虽然和张生是偶然邂逅,产生爱情也是必然的。《西厢记》没有写她当时内心的思想斗争,仅仅写了她对老夫人管束太严的不满。后来经过白马将军解围前后,她事先希望张生能退掉贼兵,那么可以名正言顺与张生缔结良缘,因为这是老夫人事先的许诺。当老夫人的设宴答谢张生救命之思时,居然自食其言,命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莺莺忍不住对老夫人咒起了诅。从此之后,她就采取了背对背的斗争策略,决定造成既成事实,让老夫人去应付。

  崔张二人,从一见钟情到私定终身,爱情似乎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理由。而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着意于颠覆不合理的、与人性相悖的各种观念和道德,以及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的约束,去寻求自我等等诸多作为人本身的价值的实现。男女主人公寻求个性解放、超越各种精神束缚的意义比爱情本身更为有力,也更为重要。更为主要的是,作品还显现了主人公在面对上述实现人生价值时自我意志的较量,从而使得这个故事在艺术家手里获得了终极意义。在他笔下浓缩的爱情经验,为社会提供了最典型、最有力的批判和最不动声色的瓦解。因而这出戏剧不是浅层次地展现人与命运的游戏,而是人不甘于命运的摆弄,不甘于社会黑暗现实的左右,通过颠覆式的抗争找到希望与理想之路。这是人类欲望与意志搏斗的一个绝好例证。他肯定人欲本身就是对儒学、礼教的一种对抗。这一点,除了爱情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现。第一本第四折中,普救寺里众人为老相国做法事。作者这样描述众和尚见到美貌的莺莺时不能自持的生动场面:[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这个极富喜剧性的生动场面实在令人发笑,然而笑的背后是苦涩的。那一刻是人性真实瞬间的再现,它显示了封建儒学和宗教制约下“人”的荒谬与可笑的痛苦,以及人的“自然性”本真体现。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新时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当代小说家汪曾祺。他对人性的关注集中体现在那篇被受关注的《受戒》中,小说有极其类似的描写。

  张生被爱情所折磨的痛苦、为情欲所受的煎熬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崔莺莺如果不是为着情欲的痛苦和爱情的理想,也不会抛开一切精神上乃至人性上的束缚,勇敢地自荐枕席,去追求自己吉凶难料的未来。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开始对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个性的自由并没有自觉的意识,或者说他们本不想背离现有的生存模式,他们是在自我情欲的主宰下才去追求爱情,并且是在不自觉的追求中一不小心成了封建价值观念的离经叛道者。王实甫终于揭掉了人性的面纱,使他们的灵魂和情欲,不再有任何遮掩。他让人们思考,人如何面对自我,是服从于外在的社会性的约束,还是服从于自我意志;是听凭命运的安排,还是与之较量,从而使作品在爱情之外,在挑战门第和封建礼教之外,获得了多元的意义。

  王实甫的叙述是理性的,旁观者式的。同时,作者对这种叙述做了时空的限定:作品产生于元代,展现的却是唐代的故事。我以为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忠实于原着,而是有其复杂的人文背景和精神导向。这种限定的好处在于,它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堡垒,在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背后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对他们的追求做一个理性的洞察与判断;同时作者可以更加隐蔽地传达自己的人文思想,呼唤个人的自由和情欲的解放。元代历时几百年,对士人、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是一场没有明天的噩梦。元代士人的心灵负荷比它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来得沉重。他们所体验到的,不是一般的仕途坎坷和宦海沉浮所带来的痛苦,而是生存的困扰、个性尊严的失落和生命价值的被嘲弄。

    阅读1百+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